于海马池畔与药香深处,触摸专业扎根大地的温度 黄海的风带着咸涩掠过养殖池的水面,惊醒了蜷在珊瑚枝上的海马;中药房的木抽屉被轻轻拉开,当归的甜香混着薄荷的清凉漫出来,漫过正在低头称量的药剂师指尖。8月4日,“岐黄青行”志愿服务队队员们走进青岛清源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海马养殖基地,又转道黄岛区第二中医医院的中药房,在潮起潮落与药香浮沉间,看中医药的根须如何在基层的土壤里舒展,听属于年轻人的职业故事如何在山海之间落笔。 ![]() 图为志愿服务队队员合影 池水中的"活药材":海马养殖里藏着的产业密码 8月4日上午,“岐黄青行”志愿服务队队员们来到了青岛清远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实践学习。进入养殖基地,数十个蓝色养殖池并排着,清可见底的水里,海马们把尾巴缠在人工海草上,忽而舒展身体,忽而蜷缩成个小逗号。"这些小家伙是海里的'金疙瘩',也是中药房里的老熟人。"技术员李师傅捞起一网兜丰年虫投喂,水面泛起细碎的涟漪,"养它们就是要上心,水温高一度低一度都不行,水得天天过滤,就像给药材找个干净的'粮仓'。" ![]() 图为队员们参观养殖基地 繁殖池里的雄海马尤其惹眼,肚子上的育儿袋鼓鼓囊囊的,像揣着一兜珍珠。"你看这袋里的小海马,再过几天就能出来了。"李师傅指着池壁的温度计,"雄海马带崽,就像中药炮制讲究'水火共制',少了哪一步都成不了材。"学生们趴在池边数着,忽然有只小海马从育儿袋里探出头,细得像根银线,惹得大家低低惊呼——原来药材的生命,是从这样细微的瞬间开始的。 ![]() 图为海马养殖池 加工车间里,水汽混着海马的腥香漫在空气里。排水降水机正嗡嗡作响,新鲜海马被整齐地挂在竹架上,经过低温脱水,慢慢显出棕褐色的药材本色。"你闻这晒干的海马,带着点海腥味,却透着股温补的劲儿。"有学生拿起一盒成品,指尖触到纸盒上烫金的"滋补珍品"字样,忽然明白:原来中医药的传承,既能在古籍里藏着,也能在流水线的包装里活着。 药柜里的"草木记":中医院药房藏着的日常修行 下午,队员们来到了黄岛区第二人民医院。从海边转到医院,空气里的味道变了。中药房的门刚推开,当归的醇厚、白术的清苦、陈皮的陈香就涌了过来,像走进一间装满时光的屋子。药柜是老样式的,深褐色的木抽屉排得整整齐齐,每个抽屉上都贴着纸条,刻着药名,"黄芪""防风""半夏",一笔一划都透着认真。 ![]() 图为中药房一隅 药剂师王师姐正站在药柜前,左手按处方,右手执戥子。"这味'独活'要三钱,得称准了。"她从抽屉里捻出一把药材,摊在戥盘里,秤杆微微一沉,刚好平衡。"抓药不是简单的'拿东西',就像医生看病要望闻问切,我们抓药得辨得清真假,认得准好坏。"她拿起一片杜仲,对着光看,"你看这断面的丝,多而韧,这才是好杜仲,要是丝少,药效就差远了。"队员们凑过去看,只见杜仲的断面上,细密的白丝像春蚕吐出的线,缠缠绕绕的,仿佛把药材的力气都缠在了里面。 ![]() 图为药剂师在称取药品 山海之间的答案:基层就业是场"接地气"的修行 离开医院时,秋阳已经斜了。学生们走在青岛的老街上,手里还留着药香,耳边似乎还响着养殖池的水流声。有人说:"以前总觉得中医药专业就是去医院坐诊、抓药,没想到海边养海马也是条路。"有人接过话:"你看王药师抓药时的认真,李师傅看海马的眼神,原来把专业做好了,在哪都是修行。" 是啊,这次走访像一场不期而遇的启蒙。在海马养殖基地,他们看见中医药可以走出药房,钻进海洋,在循环水系统里、在包装流水线上,找到产业的新出口;在中医院药房,他们懂得基层需要的不只是会背药方的人,更需要能把药材辨得清、把剂量称得准、把嘱咐说得暖的"贴心人"。 ![]() 图为黄岛区第二人民医院前台 其实基层的天地,从来都不小。它可能是养殖场里调试水温的仪表盘,可能是中药房里那杆磨得发亮的戥子,可能是包装礼盒上那行"道地药材"的承诺,也可能是给患者递药时那句"慢走,记得按时喝"的叮嘱。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年轻人来说,所谓就业,不过是找个地方,把书本里的知识,变成水里的海马、药柜里的草木,变成老百姓能摸得着、信得过的实在东西。 暮色漫上来时,海面的浪声远了,药香却仿佛更浓了。学生们知道,这次青岛之行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当他们再翻开《本草纲目》,读到"海马,暖水脏,壮阳道"时,眼前会浮现那池水中的灵动;当背诵"当归补血"时,鼻尖会飘过中药房里那股醇厚的香。而这些鲜活的记忆,终将指引他们,在基层的山海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扎根之地。 推荐阅读: (正文已结束) (编辑:喜羊羊)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 |